要说 Windows 各版本的市场占有率,Win10 现在比其他各版本加起来还多得多得多。
不过前几代经典系统给小蝾的深刻印象也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特别是 Win XP 。
极低的配置要求、简单的设计、还有那经典的壁纸…
但由于游戏、软件的强制换代,放到现在就算再怀念也只能被迫升级。
不过国外开发者 @travis#2800 不久前发布了一款2023年还能日常使用的「Windows XP」。
就日常使用这一点很多朋友应该猜到了,Windows EXPERIENCE Freestyle Update 本质上其实是 Win10 。
准确点来说它是 Windows 10 Enterprise LTSC 2019 (1809)修改而来,版本号 17763 。
「老坛酸菜」 LTSC 长期服务频道是微软为特殊用途需求的用户提供的官方精简系统。
没有烦人功能更新的同时又能接收安全补丁,被玩家称之为养老系统十分准确。
同时该版本还有着极长的支持周期。
算上延长支持,2019 LTSC 可以支持到2029年,比非 IoT(物联网)版本的2021 LTSC 更久。
那就赶紧看看这个系统究竟如何,又有没有 XP 那味?
安装方法和 Win10、11 一致,引导也直接 UEFI + GPT 即可,当然也可以虚拟机体验。
开机第一瞬间,熟悉的登录界面满满的回忆。
进入系统可以发现,该镜像质量和精细程度极高。
按钮、图标、窗口布局都十分还原,包括系统属性都是原来的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默认语言只有英语,Win+I 系统设置也无法下载中文。
不过小蝾为大家提供了已集成好的版本,也单独提供了语言包,大家可以文末获取。
原版可手动添加语言包
资源占用方面虽然跟 XP 没法比,但老爷机还是没什么压力的。
系统磁盘占用 11.2G ,内存 1.18G 。
开始菜单是当初的味道,除了一些基本的软件,你猜我找到了什么?!
你没看错,扫雷、蜘蛛纸牌、红心大战等小游戏都移植了过来,还真的能玩。
文件资源管理器、控制面板也同样对味了。
不过因为移植修改的缘故,即使系统设置中文后某些地方仍显示英语或者乱码。
想要有更好的体验建议安装 .NET Framework 语言包。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zh-cn/topic/%E9%80%82%E7%94%A8%E4%BA%8E-windows-%E7%9A%84-microsoft-net-framework-4-8-%E8%AF%AD%E8%A8%80%E5%8C%85-%E8%84%B1%E6%9C%BA%E5%AE%89%E8%A3%85%E7%A8%8B%E5%BA%8F-4bee217e-4096-6922-eba9-3e3c27342ff6
系统体验尚可,那日常软件使用方面呢?
IE 目前已经彻底退役,自带的 IE 实际上是 Firefox 伪装的,当然你也能自己下载其他浏览器。
本质上是 Win10 LTSC 2019 ,所以软件游戏支持也大差不差。
你也可以自己安装所需运行库、组件、Microsoft Store…当然首要的还是安装 PowerShell 。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powershell/scripting/install/installing-powershell-on-windows?view=powershell-7.3
总的来说该系统是比较值得尝试的,不管是日常养老还是想单纯回味一下经典都不妨体验一下。
原版及集成中文的镜像小蝾都上传了网盘,大家可以关注 电手优品 回复 71 获取。
目前为止,AMD Zen4 锐龙 7000 与 Intel 13 代酷睿处理器基本全面上市。
A、I 两家 CPU 高中低端对局厮杀也都彻底展开。
唯一的变数或许就是 AMD 7000 X3D(3D V-Cache 缓存技术)型号了。
最近国外媒体 @汤姆硬件 对 A、I 两家主流 CPU 进行了测试排名。
该排名根据 CPU 常规测试软件跑分、游戏性能综合而定。
来源:tomshardware
在单核性能排名中,I9 13900KS 是绝对的老大哥。
紧随其后的是 13900K、13700K、13600K 等型号。
AMD 锐龙 7000 系 CPU 优势确实不在这儿。
来源:tomshardware
多核性能上,依然是 13900KS 夺得头筹,随后是锐龙 9 7950X,但差距非常小。
这里能看出半岛体育app,锐龙 7000 与 13 代酷睿就多核性能而言可以说是五五开。
而到了游戏性能上,AMD 凭借 X3D 版大缓存优势,彻底掰回一局。
来源:tomshardware
无论是在 1080P 还是 1440P 分辨率下,锐龙 9 7950X3D 明显领先 13900KS。
更难得的一点,游戏性能领先的同时,其功耗还仅有 13900KS 的一半左右。
来源:tomshardware
最强游戏神 U 当之无愧!
Intel 可能怎么也没想到,AMD X3D 版能这么变态!
不过哈,不管 AMD CPU 性能表现怎么样,就是卖不过 Intel。
特别是这代锐龙 7000 系,在目前对应 AM5 主板售价居高不下情况下,销量更是惨淡。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苏妈只好将售价一降再降。
锐龙 9 7950X 首发价 5499 元,如今电商平台跌至 3899 元。
再领个优惠叠个大额券……嗯,香起来了!
锐龙 9 7900 首发 4299 元,如今也只要 2549 元,相当于不到原价 6 成。
发布半年时间售价近乎腰斩,也就只有 AMD 了。
锐龙 7 7700 目前 1899 元,锐龙 7 7600 来到了 1449 元价位。
还有一点就是,国内电商平台售价已经低于目前 AMD 的官方指导价。
国外用户实际还没享受到这种幅度的优惠。
AMD 虽然没有 Intel 一样的国内特供版 CPU,倒是先一步把价格打了下来。
也算是小小安慰吧!
那么大家觉得现在的锐龙 7000 CPU 香吗?
NVIDIA 前两年因为矿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又赶上 AI 大爆发,其股价更是如坐火箭般一路高升。
在整个全球 PC 市场都不好过的情况下,这家伙愣是反向赢麻了。
隔壁 AMD 哭晕在厕所!
这也是为啥 RTX30 系显卡发布好几年也不见明显降价的原因。
站着就能把钱赚了,干嘛还得跪着舔玩家?就很 NVIDIA!
前段时间,NVIDIA CTO(首席技术官)@Micheal Kagan 还对外表示:利用显卡挖矿虚拟币对社会一点用也没有!
咱记得虚拟币炒得火热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哈!
专门针对挖矿推出 CMP 矿卡这事儿忘了?
隐瞒挖矿业务收入被罚 550 万美元的事儿也忘了?
随后该高管又称:这些挖矿算力应该投入到更好的去处,比如 AI 领域。
好家伙,这司马昭之双标意图多少太明显了一些吧?
如今挖矿行业冷却,淘汰下来的矿卡大量流入二手市场。
出了名的二手卡、矿卡翻新厂商有卡诺基、铭影、冰影、磐镭等。
对比全新卡,它们的价格是一个比一个香。
不少玩家在低价诱惑下入了这些卡,当然也有不少小白用户不懂行踩了坑。
这种情况下,明显很大程度影响到了 NVIDIA 清理 RXT30 系显卡库存的进度。
于是,他出手了!
最近 NVIDIA 发表了对这些山寨品牌的看法,大体意思就是:
这些山寨品牌咱完全不认识,现在及未来都不会有合作关系,大伙儿要擦亮眼睛!
另外,NVIDIA 已经与抖音、京东等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开始清理杂牌显卡销售。
这些平台要求商家不得售卖二手、翻新矿卡,甚至已经下达了禁止 RTX10、16及 20 系显卡上架的最后通牒。
难怪当初抖音直播间遍地矿卡、二手卡摆卖场景突然消失。
原来有 NVIDIA 在背后助力!
NVIDIA 这波操作明面上对玩家们确实有好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避坑,净化市场。
但在小忆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为了扫清影响他们财路的竞争对手。
你一个顶级显卡芯片巨头,更是坐拥华硕、技嘉、微星等众多合作品牌。
居然担心被一些毫不起眼的翻新杂牌厂商影响生意,听起来多少有些好笑!
纯路人也能看出来这跟 NVIDIA 高高在上的定价策略脱不了关系。
总之,二手杂牌卡商到底该不该存在,这不好说。
对一些爱折腾的搞机佬来说,新卡太贵,预算不足,或许低价二手杂牌卡是他们唯一选择。
而对新手小白用户来说,他们的需求是省心、稳定、售后靠谱。
小忆的建议是无论如何也要尽量选择大牌全新卡。
二手杂牌卡水太深,很多表面看起来板板正正,成色也好。
但使用过程中指不定啥时候罢工歇菜,关键还没地儿哭去。
最后,大伙儿有多久没换显卡了?欢迎留言分享!
先是 Windows 三年发布周期回归又是官方 UI 泄露,再到前不久新增的测试频道…
微软将在2024年推出或许名为 Windows 12 的下一代系统基本已经板上钉钉了。
相比过去,小蝾总觉得即便是换代更新能带来的震撼都越来越少了。
当年每一个版本都是划时代的更新,可现在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似乎都有刷版本号的嫌疑。
没办法,各大系统已经成型,剩下的基本只有功能上的更新。
不过最近 WindowsCentral 的一篇报告指出,微软正再次尝试 Windows 平台现代化的重大升级。
项目名为 CorePC ,和当前 Windows 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模块化的。
模块化顾名思义就是将系统的各个部分变为分离状态。
而现在的 Windows NT 是需要在层层依赖的总体框架下运行的。
传统 Windows 如果想来一次换代的大更新,不光需要对例如开始菜单这样单独一个功能完成修改。
同时还得对系统本身各架构层以及其他有关联的功能来一次让彼此磨合的修修补补。
比如前期的 Win11 只是 Win10 简单换皮就出现了各种 Bug 。
这也正暴露了陈年老代码想翻新的不易。
CorePC 的理念就是要寻找一种方法让各功能独立开来。
不管是 Win32 软件、UWP 应用还是系统界面,各模块都能够单独更新、快速修复。
即便是出现重大问题,大多时候也只会xxx停止运行而不是整个蓝屏。
其实模块化并不是微软的心血来潮,早在2017年就已有 Windows Core OS 的消息流传。
Windows Core OS 概念图
走这条路的初衷也是微软意识到除了在电脑上,其他设备的 Windows 完全没有竞争力。
手机、平板就不说了,就连电梯广告机都用着 Android 系统。
反观 Windows ,将 Win10 放到其他设备上几乎都需要根据平台重建。
比如 Surface Hub (白板)、Nokia Lumia 手机的 Win10 ,其实都不太一样。
一个小更新还得各版本几个团队重写,不光费时费力,质量也非常堪忧。
如果用 Windows Core OS来构建那就不一样了。
Windows 本身精简到最低限度,而各种功能模块将作为选配以适用于不同的设备类型。
为此微软曾试图通过 Win10X 来打造一个全新的 Windows ,实现模块化的理念。
但模块化这种富含理想色彩的理念实现起来比所有人想的都要困难得多。
2020年宣布延期,2021年项目取消,只有部分外观设计的东西传承了下来。
不过新的 CorePC 计划将是 Windows Core OS 沉寂两年半后的延续。
据 WindowsCentral 的报道微软打算在 2024年 Win12 发布前推出它。
目前了解到的信息, CorePC 的状态分离将可让 Windows 安装到多个分区,就像 Android 、iOS 一样。
状态分离可以让系统更加安全同时各个部分的更新变得更加便捷、稳定。
同时专为低端 PC 设计的 Windows 版本已经在内部测试。
仅运行 Edge、Android 应用、Office 等应用,体积比 Win11 SE 小 60-75% 。
当然目前还不知道 CorePC 能不能如约推出,甚至也不知道会不会和 Win10X 一样「太监」。
但在 Google 和苹果多平台开花的形势下,微软真急了。
传统 Windows 真更不下去了。
??“昨晚我将带有重要数据的SD卡连接到电脑时,我发现SD卡里是空的!我什么都没做,这是什么情况?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说可以用CMD恢复,但我完全不会使用CMD,所以想问问大家要怎么操作,谁能告诉我如何使用CMD从SD卡恢复已删除的文件吗?感谢!”
使用“attrib”命令来恢复丢失的文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该命令可以帮你从USB设备、硬盘、SD卡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恢复由于不正确的设置或病毒攻击而丢失或隐藏的文件。
1. 以管理员身份运行CMD。
2. 输入需要恢复数据位置的驱动器号。例如G:,然后按“回车”。
3. 然后,输入attrib -s -h -r /s /d *.*并按“回车”,查看文件是否恢复。
微软发布了一款名为Windows File Recovery的工具,它可以通过命令提示符来恢复已删除或丢失的文件。它支持NTFS、FAT、exFAT和ReFS文件系统,并允许你从硬盘、USB设备和SD存储卡中恢复已删除或丢失文件。
在使用它之前,你需要记住它的语法和参数的含义:
winfr source-drive: destination-drive [/mode] [/switches]
- source-drive: 丢失文件所在的盘
- destination-drive:文件还原后的盘
- [/mode]:模式选择,请根据磁盘的文件系统选择模式。
l[/switches]:命令选择,请根据需要选择命令。
1. 从微软商店下载并在你的电脑上安装Windows File Recovery,然后打开它。
2. 右键点击SD卡,然后选择“属性”以查看SD卡的文件系统。
3. 根据你的文件系统和丢失情况确定模式和命令,然后输入命令等待完成即可。
如你所见,虽然你可以通过上述方法使用CMD从SD卡恢复已删除的文件,但这些方法操作起来很麻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学习使用CMD花费的时间可能要比操作花费的时间更多,而且如果你输入了错误的命令,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这类方法并不适合普通用户使用。
除上述方法外,你还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来恢复已删除的文件。说到数据恢复软件,你可以使用傲梅恢复之星。该软件使用起来既简单又快速,它可以自动扫描和过滤所有丢失或删除的文件,除此之外,该软件还有以下优点:
- 专为Windows系统设计,支持Windows 11/10/8/7 及Windows Server。
- 恢复速度快并且简单好操作。
- 可以将文件恢复到丢失或删除时的位置。
- 支持HDD/固态硬盘/USB/SD卡等设备,以及200多种类型文件的恢复。
- 支持NTFS/FAT32/exFAT/ReFS文件系统。
1. 在傲梅恢复之星主界面中选择丢失文件的盘,再点击“开始扫描”。
2. 软件会根据文件系统和数据丢失情况自动选择扫描方法,你只需耐心等待扫描完成。
3. 等待扫描完成后,选择你需要的文件,然后点击“恢复x个文件”,再选择恢复文件的保存位置即可。
您成功将手机连接到Windows电脑后,然后您可以做任何您想做的事情,例如:查看文件和运行应用程序。
电源管理:在远程会话中,点击电源管理,您可以看到三个项目:锁定、重启和关机,供您在不同情况下管理计算机。如果您需要暂时离开远程会话,可以锁定计算机。如果计算机死机,您可以重新启动它,然后再次连接。如果您已完成计算机上的所有工作,您可以使用手机远程关闭它。
更改图像质量:当电脑和手机的网络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您可以选择高图像质量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当网络状况不佳时,您可以选择低图像质量以获得更流畅的操作。
显示桌面:我们无法在手机上按Windows + D返回计算机桌面。幸运的是,AnyViewer提供了显示桌面选项,让您可以毫不费力地返回到您的电脑桌面。
要通过手机访问电脑,您可以使用AnyViewer远程桌面软件从您的手机访问您电脑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应用程序和文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要从手机访问电脑,您需要设置AnyViewer以允许在Windows电脑上进行无人值守的远程访问。
系统要求:Windows 11/10/8.1/8/7(32位和64位)的所有版本(家庭版、专业版、企业版等)。
步骤1. 在您的电脑上下载适用于Windows的AnyViewer远程桌面,然后进行安装。
步骤2. 创建一个AnyViewer帐号并登录该帐号,登录后,您的电脑将自动分配给该帐号。您可以在分配的设备之间一键实现无人值守远程访问。
在您的Windows电脑上运行AnyViewer并登录后,您就可以从您的手机远程访问电脑了。
步骤1. 在您的手机上打开应用商店,然后输入“AnyViewer”找到并安装它。
注意:如果您需要远程控制另一台电脑,只需在另一台电脑上下载AnyViewer电脑版即可。
步骤2. 在您的手机上启动AnyViewer并登录与电脑相同的AnyViewer帐号。
步骤3. 点击“设备”,您可以在“我的设备”列表中看到所有已登录并分配给该帐号的设备。
步骤4. 找到您要访问的Windows电脑,选中它并点击“远程控制”。
注意:在此窗口中,您还可以使用手机观看电脑屏幕,或者将电脑锁定、重启和关闭。
阅读完本文后,您可以了解到我们能使用AnyViewer轻松快速地从手机远程控制电脑。AnyViewer是一个全面的远程桌面软件,提供了灵活的连接方式,并具有用于更好的远程工作和远程支持的有用功能。若您感兴趣的话,快来下载体验一下吧!
经过这么些年发展,固态硬盘(SSD)基本成了每台电脑的必备硬件之一。
相较于机械硬盘(HDD),SSD 虽说速度读写性能虽说远远领先,但却存在擦写寿命限制。
SSD 闪存颗粒按寿命从高到低、容量从低到高一般分为 SLC、MLC、TLC、QLC 等。
而在就在前不久的深圳闪存峰会上,三星宣称十年内其单块 SSD 容量可达 1024 TB。
这不得不让小忆怀疑采用了传说中的 PLC(5bit/cell)闪存颗粒。
更让咱没想到的是,铠侠(原东芝)表示比 PLC 更拉的 HLC 也已经在路上了……
我们知道,浮栅晶体管构成了 SSD 的基本储存单位。
SLC 闪存就像一个专一的小青年,一个储存单位中只存放 1bit 数据,也就是 1bit/cell。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每个单位中数据简单,读写速度快延迟低,同时寿命非常长。
SLC 的理论擦写寿命甚至可达到 10 万次以上。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成本高、数据密度低、容量也很难做大。
于是才有了后面的 MLC、TLC 乃至 QLC。
MLC 一个储存单元内可容纳 2bit 数据,即 2bit/cell。
相较于 SLC,MLC 的数据密度有了翻倍提升,容量更大的同时,成本也更低。
当然换来的是寿命锐减,一般来说 MLC 的理论擦写寿命在 3000-5000 左右。
TLC 每个储存单元则可容纳 3bit 数据,即 3bit/cell。在线德州扑克游戏平台
数据密度相比 SLC 翻了 4 倍,理论擦写寿命也仅剩 1000 次左右。
整体来说 TLC 寿命虽然远不及 SLC、MLC,但在大容量加持下,也勉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这也是目前主流固态所采用的颗粒。
以此类推,QLC 每个储存单元可容纳 4bit 数据,数据密度较 TLC 再次翻倍。
但擦写寿命只剩下可怜的 150 次左右。
除了寿命拉胯,QLC 的性能也相当感人,因此招来了玩家们的一致诟病。
但在超低成本及更大容量的吸引下,不少固态还是会坚持采用 QLC。
而 四虎github PLC,数据密度还会在 QLC 的基础上再翻一倍,成本肯定再次大幅下降,但寿命很难想象有多么惨不忍睹。
至于铠侠这次搞出来的 HLC ,难不成要让固态成为一次性消耗品吗?